(公众号删除)红军代总参谋长龚楚总结的南昌起义军失败原因(汤言策)

红军代总参谋长龚楚总结的南昌起义军失败原因(汤言策)

龚楚(1901-1995)作为广东农军的一名营长,在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其部被编入二十军,三河坝战斗中队伍被打散,龚九死一生逃到香港后辗转回到老家广东乐昌,后加入朱德陈毅的湘南起义军,朱毛会师后龚楚担任红四军29团的党代表(与陈毅职务相同、军事素养则远超陈)。

龚楚完整地经历了大革命和南昌暴动,对南昌起义的失败,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总结。

640.jpg

首先他认为南昌暴动后,起义军是有机会建立广东根据地的:

(南昌起义军)这支军队,若能善为运用,特别是能加强政治工作,提高官兵政治觉悟,以当时广东的军事情形,是有夺取广东为革命根据地的可能的。可是由于领导阶层的负责同志,既不意注政洽工作,又缺乏战略战术修养,以至一败涂地,实非偶然。我亲身参加是役,据我分析致败的原因如下:

龚楚认为起义军人数不少,但是缺乏政治工作,部队号令不一军纪不严,甚至有部队临阵倒戈、整批投降(以贺龙的二十军为甚),才导致失败:

(一)关于政治方面的:
1、南昌暴动后,仍挂着国民革命军的旗帜,使士兵意识模糊,民众亦不明真象。
2、部队政冶工作,没有积极开展,士气不振,且有逃亡现象,犹以朱德的第九军,逃亡迨尽;贺龙的官兵则全无革命意识,亦多逃亡。
3、没有发动民众,致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参加,那时的群众工作做得还不及北伐初期。

4、党的组织极不健全,党员在官兵或群众中,没有起核心领导作用,在紧急关头时有不少官兵不肯奋斗,自求活命。如:第二十军两个师在汤坑作战不力,在陆丰未经战斗便全部投降;十四师及廿五师之一部份非党员中上级军官亦有自动投降……等事件。

龚楚对于起义军高层的战略错误也直言不讳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在击溃钱大钧的有利条件下,高层命令不追击残敌顺势占领广州,非要拐个弯占领潮汕地区接受苏联援助,是最大的战略失策:

(二)战略方面:
l、在会昌作战,击败钱大钧、黄绍雄两师后,应即跟踪追击,消灭该师,即直下龙川、河源、博罗,乘张发奎未抵广州之前,及广东国军不及集中之际,进攻广州,成功的公算极大,即万一失利,亦可退入惠州海陆丰进行游击战,这是当时最上之策。
可是当时所取战略竟不向敌军追击,反而迂道福建汀州,出韩江,占潮州、汕头,迁延时日,使败军有从容整顿的时间,粤军有从远地调集兵力向潮汕进攻的空间,实是失策。

2、汤坑作战不集中兵力与敌决战,而将能战的廿五师于三河坝担任警戒。二十军驻在丰顺,其位置正在汤坑粤军阵地之左侧背;若能同时配合揭阳叶挺之廿四师,向汤坑粤军阵地进攻,必能将其歼灭;当时仅以廿四师单独作战 (参战官兵只有五千人),待至廿四师伤亡惨重后,二十军才加入作战,致使粤军有时间和力量击败二十军,终至整个崩溃。

龚楚对于“北伐名将”叶挺的临阵指挥也有批评:只知死打硬拼、不会包抄。

(三)战术方面:
按我以后和当时粤军参加是役的旅长徐景唐将军谈论战斗经过称:当时粤军在汤坑以北山地,部署了三个据点,构筑了简单工事,开始是我(徐将军)旅驻守。
叶挺部只向正面猛烈的突击冲锋,曾攻占了两个阵地据点,因伤亡惨重,得不偿失,最后连一个据点都未能攻下,倘叶挺军能从右侧或左侧背攻击,粤军早已失败无疑。
后来贺龙军由丰顺向粤军阵地左侧背进攻时,薛岳之新编第二师已增援作战,贺龙部不堪一击,即溃败下去。

根据上述的作战情形,可知当时的战场指挥官,只知硬拼,不知运用战术。因为进攻敌军阵地,以一翼包围,或两翼包围,攻敌侧背,为战术运用的先决原则;中央突破是受地形限制及任务限制的不得巳之举;岂有敌之侧背可攻而不攻,反而采用中央突破战术之理?

龚楚的回忆录里南昌起义军在当时被称作“叶贺军”,在当时是以国民党左派的名义起事的,在我看来兵力并不少,而且是非常精锐的部队。虽然起义军最后被打散,但是有一批经历完整军事教育和战斗历练的军事干部(王尔琢、萧克、林彪等;赵尔陆、粟裕等人此时只是个新兵)留了下来,后来这批人跟着朱德到了湘南和井冈山,成为了中央红军的骨干力量(井冈山毛司令的农军政治工作可以、士气很高但是缺乏军事干部、打仗不太行)。

(四)兵力方面:

汤坑作战的国军兵力有二万人以上,叶贺军因兵力分散,参加是役兵力:叶挺廿四师约五千人,贺龙五个团约六千人,合共兵力约一万一千人,敌我兵力对比,国军比我方要多一倍。

龚楚认为起义军的失败,最大的责任在周恩来:

根据上述情形,叶贺军失败,并非偶然。但当时中共的高级政治人才不少,军事人才又有以“诸葛亮”见称的刘伯承,及素以勇敢善战出名的叶挺,中上级干部又有不少能战之士,为什么犯上了那么多的政治和军事上的错误?这是很可惜的,又是所不解的。唯一可想象的原因就是:周恩来以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及革命委员会参谋团主席的地位,把持决策,致贻误戎机。

龚楚回忆录里对于其红军时期的经历描写,是得到了陈毅(1901-1972)的认可的,陈毅认为其长征前的描述基本正确。因此他的回忆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公众号被禁)龚楚眼中“南昌起义”的另一面:“20军军纪极差、指挥层毫无军事素养”
下一篇:没有了!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