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言策)汉城的北大门:韩国陆军第1师团在第五次战役中的精彩表现
朝鲜战争 2025-04-16 14:14:2111本站战争史管理员汤言策
汉城的北大门:韩国陆军第1师团在第五次战役中的精彩表现 参加朝鲜战争的韩国陆军,往往被描述的不堪一击,似乎只要被人民军和志愿军一次突击,就直接土崩瓦解、溃不成军。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刻板印象。 总体来说,在3年漫长的朝鲜战争岁月中,韩国陆军整体战斗力的确不如志愿军的精锐部队、甚至不如作风普遍凶悍的人民军精锐师团。但是客观来说,在其战斗序列里,还是有几支部队表现的中规中矩、甚至可圈可点的。 比如本文着重介绍的韩国陆军第1师团。从“625”开始,这支韩军部队在韩军序列里几乎打满全场、跟随美军第一军团南征北战、一直是美第8集团军的主力部队。与其他师团不同,第1师团一直是联合国军第1军的主力部队,与美军部队混编作战,南征北战立下大功。随着该部队的作战能力得到美军的不断认可,其装备也逐渐与美军一线师团平齐、作战能力堪称韩军中的翘楚。 这支部队的进攻能力并不算出彩,但个人认为非常善守。这支部队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似乎也与临津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防守作战都离不开临津江的加成: “625战争”爆发第一天,第1师团就顶在了临津江南岸的汶山,凭借兵力不足、武器装备落后的3个联队,拼死抵抗人民军两个师团和几十辆坦克的轮番冲击;第三次战役时,还是第1师团仍然在临津江畔,面对志愿军王牌部队39军的巧妙穿插,退而不散、在右翼友军第6师团被击溃的不利情况下,第二次完整退回了汉江南岸。 第三次仍然是在临津江。这次对于韩国第1师团、整个韩国军队乃至于整个联合国军都是最大的一次考验。用苏联装备武装起来的中朝联军、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排山倒海一般发动第五次战役:新锐的6个兵团一字排开、沿着西起黄海东至日本海的战线发起全面突击,意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摧毁盘踞在朝鲜半岛的所有联合国军。 韩军第1师团这次将要面对的,是志愿军第19兵团的64军和65军,还有朝鲜人民军的第1军团。仅仅一个师团,面对的却是中朝联军整整三个军8个师的庞大兵力,兵力差距堪称极为悬殊。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第1师团在临津江江畔的表现,比上两次都要好:仅凭3个联队、1个反坦克炮营,3个炮兵营(其中美军2个炮兵营)的薄弱部队,不仅在临津江南岸阻挡了志愿军2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整整2天时间,还给志愿军造成了重大人员杀伤。 23晚韩军第一师团不仅通过反突击封闭了志愿军191师的突破口,还主动接应右翼的英军27旅突出志愿军63军的重围(代价是被歼灭一个营),最后从容撤退至“德塔”防线。 在联合国军防线在优势兵力志愿军攻击下摇摇欲坠、战线几乎全线告急的1951年4月下旬,堪称是表现最为亮眼的一个师团。 本文介绍的就是韩国陆军第1师团在第五次战役中临津江战役中的表现。 故事从哪里讲起呢?首先是一场悲剧(对于韩国人来说)。我们先回到1950年的最后一天: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39军在一阵猛烈的炮火奇袭后,先头部队突然渡过临津江,强势突入韩国第1师团和第6师团的结合部,第三次战役开始了! 志愿军的突击重锤首先落在了韩军第1师团和第6师团的头上。这两个师团虽然紧挨着,却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国军:第1师团属于美军第1军的右翼、第6师团属于第9军的左翼。志愿军两个最精锐的军39军和38军分别对付这两只韩军师团。 美第1军下辖:土耳其旅、美国陆军25师、韩国陆军第1师团(从左至右排列),英29旅、第3师(1月4日以后)做预备队。 美第9军下辖:韩国陆军第6师团,美国陆军24师(从左至右排列),第5团级战斗队、美骑3师做预备队。 韩军第1师团的第12联队遭到志愿军39军的重点打击,由于巧妙的声东击西迷惑了韩国人,12联队的右翼被志愿军突破,志愿军迅速向12联队后方穿插,韩军第1师团派出预备队第15联队发动反击,也没有阻挡住39军穿插的脚步,支援12联队的美军重炮兵第9营也遭到志愿军穿插部队的伏击,但是好在美军这个营跑得快,除了丢掉了4门大炮,人员倒是毫发无伤,算是非常幸运。 由于39军不顾死活的穿插(甚至在白天不顾飞机轰炸也在行军),第1师团不得不按照第1军的命令撤离临津江防线,在25师的掩护下,撤离与志愿军的接触。 由于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先遣部队经常混在难民中突入联军防线,美第8集团军下达命令,夜晚期间炮兵部队可对于任何移动目标进行攻击,白天各军防区直接射击任何非友军目标,可直接开火无需授权。 两周后,第1师团的1名韩军参谋告诉美国顾问,由于临津江的这次失败,师团长白善烨亲自审理并枪毙了12联队的一名大队长和一名中队长。 美第1军全军在临津江战役的损失也没有那么严重,除了担任掩护任务的英军被50军歼灭一个营,美军重装备的代价仅仅是前述的12联队配属的4门美国重型自走榴弹炮。第1师团的三个联队损失不等:12联队只剩下1个大队的兵力、11联队剩下2个大队,只有15联队保存比较完好。尤其是美军的25师,该师位于第一军的左翼,由于对面志愿军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非常不积极的行动,该师几乎是毫发无损的从临津江前线撤退,掩护韩军第1师团和土耳其旅退回到汉城以北。1951年1月1日-15日,25师的作战损失只有17人阵亡、43人失踪被俘。 与第1军的损失不大相比,美第9军就显得稍微有些狼狈,首先韩国第6师团丢掉了所有的重武器,人员也完全跑散,其溃散程度之严重甚至惊动了韩国总统李承晚,在李总统的亲自鼓动下,第6师团才稍微振作士气。但第6师团建制已经被打乱,到汉江南岸才逐渐收容散兵。美第24师的一个团也与志愿军38军有近距离交火,被打死几十人失踪被俘100多人。美国第5团级战斗队的掩护,和第555轻炮兵营(105毫米)不断开火,才保证了了第9军的安全撤退。 在美军25师的掩护下,美第1军的部队撤退虽稍显狼狈,但几经周折、还是有惊无险的脱离了中朝联军的追击,安全退回了汉江南岸。 1月4日,美第1军和第9军全部撤离汉江以南,但是美国人显然认为自己撤退的还不够远,在美3师和骑兵第1师的掩护下,第1军和第9军继续撤退到乌山以南的D线,与中朝联军拉开很大的距离。 与作战损失相比,美第1军乃至整个第8集团军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这已经是第1师团第二次放弃首都汉城,无法得知撤退的第1师团在面对汉城百姓时心中作何感想,但是这时候汉城的老百姓,肯定并没有心情埋怨他们,而是冒着严寒和大雪第二次逃离这座被放弃掉的首都。 这时候在联合国军的内部,谣言声音四起。退出朝鲜、不打了的呼声开始蔓延。 按照我们的话来说:这个时期,由于军事上的暂时性困难,美军官兵“思想出现了混乱、认识出现了错误”、“不知为何作战、为谁而战”。 新上任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面对日渐低迷的士气,暂时还顾不得考虑如何发动反击,他不得不首先做通官兵的思想工作。在围绕“参加朝鲜战争到底是不是有必要”、“星条旗究竟能在朝鲜半岛打多久”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李奇微给出了自己的强硬态度。 他首先强调:在朝鲜的军事行动,是美国政府按照合法流程做出的最终决定。因为这个政府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政府,所以任何无端质疑政府的言论,都与美国军人职责严重不符。不允许再随意评价国家已经做出的战争决定,哪怕是一句多余的抱怨,都会严重损害军人荣誉。 对于很多大兵质疑他们为何而战的问题,李奇微说到: 对我而言,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我们在朝鲜不是为了争夺朝鲜的那几件破房子,多抢地盘只是很次要的问题。也不是单纯为了盟友的自由,我们要操心的问题很多,自由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并不主要。 最重要的参战理由:是我们的西方价值观(原话)所拥有的武装力量,必须要击败共产主义的武装力量。如果我们还珍惜个人尊严、还认为自由无价的话,那些枪杀战俘、奴役人民的野蛮国家,我们怎能坐视其愈发猖狂而不少加阻拦? 我们是要选择成为上帝的子民,还是成为地狱的一份子? 我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奋战到底,为了韩国的自由。虽然战斗还将漫长,但我们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而战、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为韩国这样一个自豪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战。 我们来打仗不是替谁来卖命,我们是在为自己而战。 最后我想问大家:在韩国,共产主义和个人自由到底谁应该占上风?我向大家所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批判性参考) 对于普通韩国人和韩军官兵来说,为啥要打仗这个话题,完全就不是问题了。。 虽然太白山脉和智异山都有南劳党游击队活动,有的折腾的还很厉害。但从三八线跑到南边的难民更多,人数远多于经常混在难民中潜入南方的南劳党游击队员。 无论哪个时期,又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为了理想献身的群体。波尔布特不也曾经是理想主义者。但理想的伟大,并不能掩盖手段的残酷,更不能把黑变成白。 对于多数老百姓而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实在是太虚幻了,大家只想过安静的生活而已。人民军已经占领汉城两次了,每次撤退都留下了无数的尸坑和废墟。这些都代表了他们所崇尚的理念。很明显,他们带来的并不是平静的生活。 对驻守在临津江的韩军普通官兵而言,面对人民军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对方眼里是一个“旧军人、美国佬的走狗”,知道自己打败了之后、自己和家人落入人民军手里会是什么下场。他们又何尝不是保家卫国呢?不仅是保家卫国、更是保卫自己。 用马前卒的话来说,他们只不过是想“保卫自己的平静生活”而已。 1.霹雳作战 1950年1月25日,在经过几个团级支队向北的试探之后,李奇微认定志愿军在前沿的部队番号并不多,防线也很稀疏。因此命令第1、9军各部队齐头并进,向北推进。韩国陆军第1师团第15联队配属给美25师、与土耳其旅一起向北大举反击。 联军第1军团从左至右依次展开了土耳其旅、美25师35团、韩15联队,1月28日起美3师65团(主要是波多黎各人)、15团也加入战斗; 联军第9军团动用了美24师和预备队骑兵第1师,从左至右依次展开了骑5团、骑8团、骑7团,1月30日起24师第5团、第19团接过骑1师右翼部队参加作战。 志愿军显然还没有从三个月以来的攻势中恢复元气,近乎原始的战地救护和运输条件,使志愿军的战斗力量衰减后很难立即恢复。 美军的炮兵力量、空海军力量又是北方无法相提并论的,美军很快就发现,火力孱弱的中国人并不难对付。由于中国人没有有效的反制火力,只要他们决定防守,就要做好被美军火炮炸上几遍的心理准备。 尤其是美军装备的M41这样的重型自走榴弹炮,每个师都有一个重炮营装备18门,随时提供支援火力。它发射的155毫米弹丸,配上VT近炸引信,对于人肉目标的杀伤效果是令人生畏的。由于志愿军过江以来,联合国军一直在退却作战,其重炮的威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旦转入反攻作战,火力优势就立即显示出来了。 空中支援方面,由于联军在撤离汉城时烧毁了金浦机场,空中支援只能依靠大邱和釜山、以及日本的空军基地。但美国空军对中朝联军的攻击仍然是令人生畏的,1日-5日美国远东空军估计在空袭中击毙了5000-6000中朝联军,第八集团军在稍后认为这个数字被低估了,至少要翻一番。 知识点:朝鲜战争大杀四方的VT引信 VT引信,也被称为无线电近炸引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使炮弹能够在贴近目标的距离上爆炸,从而提高对目标的毁伤效果。VT引信的研发解决了传统机械定时引信起爆时间不准确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高机动目标时,确定起爆时机变得极为困难。 VT引信的工作原理基于无线电波的多普勒效应。当炮弹靠近目标时,引信内部的微型多普勒雷达会发射无线电波,如果雷达波在有效范围内照射到目标,回波的振幅会增强。根据多普勒频移效应,当信号强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就会引爆弹头。这种引信的难点在于必须能够承受炮弹出膛时的加速度和离心力。 在二战期间,美军投入了超过2000万枚VT引信,主要用于太平洋战区和英国的防空。VT引信的成功应用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大大提高了防空炮的效率,还在英伦三岛上帮助英国抵御了V-1导弹的攻击。此外,VT引信还被用于陆军高炮部队,尽管规定只准在海上和英国境内的防空火炮使用,以避免泄露秘密。 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炮兵部队装备了部分VT近炸引信,在东北战场和中原战场都有使用。因此志愿军不少部队是见识过这种炮弹的。但国民党炮兵部队的弹药少、口径105毫米也不大。是1个炮兵营18门的155毫米榴弹炮密集射击,志愿军还从没见过。二战期间德国陆军和日军陆军都没有享受到的VT近炸引信,第一次大规模用在了志愿军的身上,起到了恐怖的效果。 志愿军当然知道自己陆军的短板在哪里:炮兵火力严重不足。13兵团自从入朝作战以来,一直以夜战方式为主,利用深夜对方立足未稳的时机,迅猛穿插到敌军后方,袭击联军笨重的炮兵营,让联军的飞机大炮起不到作用。 1月25-31日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