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汤言策的网站!13651979840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前两年死亡失踪人数可能超过25万人(1950年10月-1952年10月)

朝鲜战争 2025-04-16 14:14:218本站战争史管理员汤言策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前两年死亡失踪人数可能超过25万人(1950年10月-1952年10月)

(全文4000字) | 作者:这里是安全滴
来源 | 公众号:战争历史研究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英勇的志愿军到底牺牲了多少人?2014年官方给出了一个最新的数字是197653

对这个数字我还是有一些疑问的。这个数字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没有细化到部队番号这是最大的问题。连军一级的分解汇总阵亡统计都没有,更别说师团一级的统计。不知道哪个部队一共具体阵亡了多少人。

很多志愿军的军师团战史里对抗美援朝的牺牲人员是有统计的,是可以拿出来和2014年最新的数字比对的。

而且19万的这个数字是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一个厅级单位通过民政部发给全国各民政厅、按照籍贯上报的汇总数字,既没有参考战时的伤亡报告,也没有严格的数据比对。完整性是要打问号的。当然不能全怪统计部门,即使在战争期间的一手资料,也是不完整的。

比如志愿军在战争期间统计死亡人员所属的番号,就有很多疏漏。以我查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贵州的补训师人员为例,很多的烈士生前的单位应该是作战单位,但死亡后的番号仍然是补训师的番号,说明这个战士补充进战斗部队之后,统计部门只知道他牺牲了,不知道他所在的战斗部队的番号。而补训师只提供后备兵员,不参加一线作战。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战时的阵亡统计,也一定是有疏漏的。

第二没有说明死亡的类型。

按照一般的标准,死亡一般有战斗中阵亡(Kill in Action)、失踪后认定死亡、被俘后死亡、伤病死四种。志愿军的失踪人数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根据抗美援朝卫生工作总结里的统计,志愿军失踪人数是跟被俘放在一起的,志愿军被俘人数2万出头,可失踪只有几千人。这明显是非常不准确的一个数字。一场死了几十万人规模的战争,失踪人数才几千人,比较荒唐。

1.关于抗美援朝志愿军死亡人数的一份重要原始文件

那么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死亡人数究竟是多少?我最近查了很多原始资料,有一份资料引起了我的重视,几乎直接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这篇文献叫做《祝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大胜利》,是中央军委1952年10月24日发给志愿军司令部的一篇通稿,这一天正好是志愿军入朝作战2年整。这份通搞里面有一句话透露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彭、邓、杨、甘各同志,及志愿军各级领导同志,并告各中央局、分局、各大军区,军委各部门及军事学院各首长:我志愿军协同人民军从九月十八日开始对全线敌军的战术性的反击作战,在一个月内,歼灭和击伤敌军三万人以上,获得重大胜利……自从去年七月我军采取坚强的阵地作战以来,给予敌军损失的数量,远远地超过去年七月以前在各次运动战中给予敌军的损失数量。

而我军的损失则大为减少,其中人员损失,单就志愿军来说,从去年七月以来的十五个月中,比较以前的八个月,平均每月减少三分之二以上(前八个月平均每月为二万五千人,后十五个月平均每月为八千人),这种情况,就是依靠阵地实行上述作战方法的结果。


这封正式电报透露了志愿军的损失数字,运动战阶段1950年11月-1951年6月这八个月平均每个月损失25000人,一共20万人。

1951年7月-1952年9月阵地战阶段共15个月损失了12万人。志愿军参战两年损失32万人。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损失是指什么?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损失指不可恢复损失。不可恢复损失是一个苏联人比较喜欢的概念,也就是阵亡+受伤后死亡+受伤后退役+战场失踪的总和。也就是纯减员。

我们知道战场受伤之后恢复的概率是很大的,只要伤员能抬到医院一般死不了。根据志愿军抗美援朝卫生统计报告的数字,1951年志愿军住院的伤员,归队的比例是80%,而伤死的比例是1%不到,剩下的19%是伤残或者不适合重返前线。

也就是说军委这份电报的32万人是不可恢复损失。为什么不能理解为总损失呢?也就是可不可以把所有伤员数量考虑进去呢?我认为不能。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这三年的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补充兵有一个数字,是50万人。240万成建制的部队,50万补充兵,290万总兵力。补充兵主要就是补充的作战单位的作战损失,尤其是不可恢复损失。伤员老兵只要归队各部队都抢着要的。

由于志愿军一线几乎没有空中掩护,火力也弱,因此志愿军的各个一线师团人员数量一直都很充足,金城战役一个突击营甚至扩充到了1800人。因此50万补充兵不可能全替换的减员人数。加强营加强团也包括补充兵。但不可能完全是加强人员,我们就算三分之一好了,那么志愿军的纯减员也要超过30万人。第二个理由,我们用反证法,32万是伤亡数字,那死亡人数是多少?根据1:4和1:3的一般伤亡比例,是6-7万左右。

如果这按比例推测,前8个月运动战只纯减员了5万人不到。正如我们所说,纯减员并不等于人就死了,伤残和被俘也包括在内。难道运动战阶段只死亡4万人?不可能。就算纯减员都死了,那么7万这个数字比上面2014年给的19万的牺牲人数还要少很多(虽然最后8个月到停战志愿军还有损失,但是损失没有前两年大),这就完全对不上。因此我倾向于认为军委这篇贺电的“损失”是指不可恢复损失。

2.志愿军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人员损失估测

有了军委这篇比较靠实的电文,我们再考证志愿军前两年死亡人数就有了基础。我利用各种公开材料,估算了志愿军第一到第三次战役的死亡人数,和军委的电报纯减员数字是基本对的上的。志愿军前三次战役减员了多少人?

根据彭德怀的数字,1951年1月占领汉城之后,他说了一句话(被各种回忆录证实,也包括王树增老师的《朝鲜战争》),我们现在的情况很困难,部队很疲劳,还缺国内刚动员的4万老兵和8万新兵没到位。

这12万人的数字引起了我的重视。我认为这应该是不包括9兵团的补充的。我估算了前三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951年1月24日)志愿军的损失情况:前三次战役(10月-1月),志愿军西线5个军 东线1个军(42军)3个炮兵师,共30万人,3个月12万作战损失 (3万死失踪),补充12万。彭德怀抱怨迟迟未到的12万补充兵就应该主要是补的这个缺口。伤员复原平均要两个月,前三次战役的伤员还没开始归队。

第二次战役,东线3个军15万人5万损失 (2万死失踪)补充5万。27军和20军损失最大,休整补充了4个多月。死亡人数可能估测偏低。根据我的估算,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各种原因的死亡失踪,很可能已经突破了5万人,这跟军委发给志愿军的电报每月损失2.5万是基本对的上的。

1月25日联合国军发起反击,汉江南阻击战打响,1月最后一周志愿军又有不小的损失。但我们知道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不仅时间更长,达5个月,而且志愿军是吃了亏的,尤其是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光被俘就1万多人(算为纯减员)。

由于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志愿军都是拉锯战,没有完全控制住战场,所以统计比前三次战役要混乱很多。前三次战役由于志愿军在进攻(包括非常惨烈的长津湖战役在内),志愿军是控制了战场的,打扫战场统计牺牲人数肯定比丢失阵地的战斗要准确的多。可以肯定的是大量失踪人员就出现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而且后两次战役志愿军的损失,一定是超过前三次战役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我统计的数据,和军委每月损失2.5万人,都是不可恢复损失,前三次战役基本是对的上的。

3.志愿军受伤未归队人员

1951年志愿军伤员的未归队率是20%。根据志愿军卫生统计,大部分伤员80%归队,根据卫生统计,志愿军1951年医院里总共有16万左右的伤病员,归队重新参加战斗人数1951年可能是13万左右,3万伤残复原。但是统计口径未包括1950年,极端气候下伤死率很高的长津湖战役也未包括在内。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运动战阶段,也就是第一次-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不可恢复损失是20万人。军委给的损失数字是非常真实的,而且简单直接。剔除掉被俘人员(2万人)和受伤复原人员(3万),志愿军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的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15万人。

如此来看,惨烈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死亡失踪被俘人数,很可能超过了10万人(4个月)。15个月的阵地战12万人损失,剔除掉受伤复原人员(被俘人员很少),总死亡人数可能有10万人。由于阵地战战线相对比较固定,因此数字比第四次第五次战役要准确很多。综上所述,抗美援朝两周年之际,志愿军的总死亡失踪人数,很可能在25万以上。

我认为:军委的电报首先没有撒谎,第二按照不可恢复损失的口径来看,32万不可恢复损失的数字是很可信的。其中25万战死失踪、3-4万伤残复员、2万余被俘。军委电报发出时(1952年10月24日),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正在进行中。志愿军死亡人数还在迅速增加中。再加一个佐证:我军的高层对待战争中人员损失,就是指不可恢复损失,还有一个旁证。那就是我军高层会见金日成时的谈话:

毛:我们只要他们空军帮忙,但他们不干。周:开始的时候,莫洛托夫赞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给他打电话说,不能用空军支援,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

毛:最后才决定了。国内去了电报,说不管苏联出不出空军,我们去。我看也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呀。所以亚洲人同美国人打,可以说是有了一些经验的。至于苏联那时候不想打仗,也是有理由的。他们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损失太大,单是壮丁就两千万,恐怕不单是壮丁,因为妇女不包括在壮丁之内。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恰恰就是2000万-2700万之间。因此军委电报里的这个“损失”绝对不包括能够归队的轻伤员数量。补记从2014年至今,中国已连续10年从韩国接回、安葬十批总计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注意是韩方主动交还的,我们之前并不太关心这938位烈士的下落。这些遗骸绝大部分是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牺牲的无名烈士,少部分是阵地战期间的烈士。这些就是战场失踪人员。

忍不住吐槽一下,很多地方的烈士原始资料混乱不堪,番号错误比比皆是。比如山东莒县几名志愿军烈士所在部队番号记录为25军(志愿军没有25军这个番号,应为23军,百度百科仍然记录了25军这个错误番号),有的烈士的牺牲日期甚至在其所在部队入朝作战前。

参考文献:

1.1952年10月25日《祝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大胜利》

2. 《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经验总结》

3.王树增《朝鲜战争》

4.百度百科

5.刘家驹、彭德怀、洪学智等回忆,不一一列举了。


感谢汤言策同学!向你致敬!


Copyright © 2025 汤言策

邮箱: XML地图 网站模板